【ashkeling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ashkeling报道/当中国的科技巨头们还在卖菜、外卖、当网红的时候,已经造出火箭、电动车的马斯克,正准备“造人”了。
就在所有人都赞叹于这枚脚踢英伟达GPU、拳打谷歌TPU的“地表最强AI芯片”时,马斯克突然在简短的茶歇环节请上了一位机器人朋友(其实是真人扮演的)给大家来了一段“尬舞”表演。在表演结束之后,马斯克煞有介事地向一头雾水的与会来宾正式宣布了自己的“One more thing”——特斯拉机器人(Tesla Bot)。
生而为人,它很“可怕”
换作是其它公司,光是推出一款机器人本身就足以成为爆点十足的大新闻了。但对于向来以“科技怪人”闻名的马斯克而言,“造人”也倒不算出人意料。只是他要造的这款机器人,不仅智能到可以“做家务”以及在特斯拉已经高度自动化的汽车生产线上“拧螺丝”,而且逼真到有些让人害怕。
根据发布会公布的信息,特斯拉机器人身高5英尺8英寸,约为172cm;重量125磅,约为56.7kg。就这两项数据而言,这款机器人的身高体重都十分接近一位普通成年男性。唯一与普通人类差别较大的就是它的承载能力只有45磅,约为20kg。
而在外观上,这款机器人就更显得“拟人”了。它不仅拥有和人类高度相似的外部形态,在指头、关节这些对灵活性要求极高的细节上也有着十分优秀的表现。它的四肢使用40个机电推杆进行操作,且都有力反馈感应,以实现平衡和敏捷的动作。
更重要的是,因为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外部结构,这款机器人甚至可以穿上人类的衣服,其贴合程度远超游乐园里那些人工扮演的大头娃娃。
总体而言,除了“没有脸”,这款机器人与普通人在外观上近乎没有区别。而之所以没有脸,是因为其黑色的头部其实是用来显示重要信息的屏幕,理论上是可以1:1还原一张人脸的,不过仔细想想那画面,确实有些恐怖……
在技术上,这款机器人同样是特斯拉迄今为止所有尖端技术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AI方面,特斯拉把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所采用的摄像头用在了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上,而其胸腔内植入的自研芯片也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FSD(全自动驾驶)同款。此外,发布会上大放异彩的多摄像头视频神经网络也是这款即将于明年正式上市的机器人的重要技术基础。
正因如此,这款机器人的“可怕”之处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其过于拟真的形态给人带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其二则是特斯拉所拥有的令国内科技巨头们汗颜的超强技术力。正如一位IT之家网友所说:“之前就在想特斯拉会不会收购波士顿动力搞人型机器人,好家伙直接自研了”。
达尔文主义最忠实的信徒
一百多年前,当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他也许会想到后世这种自然学说会演变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绝不会想到,两个世纪后最忠实于达尔文主义的,竟是机器人行业的研究者。
回顾机器人的进化历程,本质就是一部仿生学的发展史,从外形到机能再到神经网络,对生物进化的再推衍始终是这一领域的主旋律。
2000年,日本本田公司的科学家在经过14年对人体动作的研究之后终于推出名为ASIMO的仿人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身高1.3米、体重48公斤,是全球最早具备人类双足行走能力的机器人。ASIMO解决了此前机器人在直线行走中突然转向时必须先停下来再扭转肢体的僵硬问题。除了灵活转向,它还可以进行诸如“8”字形行走、下台阶、弯腰、握手、挥手和跳舞等各种复杂动作。
尽管在外观上和真实人类还是有一定差距,但ASIMO能实现的这些功能依旧是仿生学在当时的最高成就。ASIMO的头部有视觉和听觉传感器,手部有触觉传感器,肘、膝、肩、胯等部位也是基于人类关节进行工学设计,正是这些“高仿”设计,让ASIMO成为了仿人机器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之作。
接棒本田的是美国的波士顿动力,这家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的公司将仿生学的应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5年,这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波士顿机械狗的军用机器人,它没有车轮或履带,而是采用四条机械腿像真实的军犬一样运动。波士顿机械狗不仅成为后续诸多海内外机器狗产品所沿用的设计语言,也推动了这家公司自身的仿人机器人迭代。
2013年,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正式发布,这款高1.8米、重达150公斤的仿人机器人不仅可以在崎岖的地形行走、攀登,更可完成驾驶汽车、开门、使用电动工具等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精细操作。
2016年2月,波士顿动力发布了新一代的Atlas,其体重降至82千克,身高也小幅下降到175cm,更接近于普通成年男性。新版本的Atlas在动作灵活度上又有了显著提升,在2019年官方放出的一段演示视频里,Atlas甚至可以实现自由体操中诸如原地360°空中转体、分腿跳接前空翻等一系列专业运动员才可实现的动作。
不过,无论是ASIMO还是Atlas,在外观的拟人上都更像是实验室里的半成品,向来注重工艺美学的马斯克自然不满足于这种“半人”状态的工业设计,Tesla Bot在外观上的高度拟人近乎走完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猴子到人的最后一步。
至于“脸”这最后一点缺憾,EPIC推出的MetaHuman Creator或许是不错的解决方案。这项可与动作捕捉相结合的AI技术可以建立逼真的动作和人类互动场景。与追求审美的MMO捏脸系统不同,MetaHuman追求的是极致的拟人,精细到毛孔级别的参数设置可以实现对雀斑、皱纹等各种面部细节的高度还原。
逃不出的恐怖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斯克的Tesla Bot代表着机器人技术的再一次登峰造极,但外界的评价却并不总是千篇一律的歌颂与赞美。有网友就直言“看完全文,我有点害怕”。
这样的害怕并非个体现象。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首先提出了“恐怖谷理论”。他认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也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但直到一个特定程度,人类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为负面。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刺眼和恐怖,使人有面对僵尸的感觉。然而,当二者的相似度继续上升至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时,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归正面。
围绕这一现象,不少影视作品也进行过许多经典演绎。2009年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科幻电影《ob电竞》无疑是个中翘楚。在这部电影中,人类成为了完全宅在家中的“废人”,全凭意念操纵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生活,这也意味着即使是“抠脚大汉”也可以拥有花容月貌的机器人形象。
且不论这样的生活是否美好,在影片中它至少带来了两大隐患:其一是由于人类本体是通过脑机交互的方式控制机器人形象,一旦被不法分子侵入,机器人的死亡就会连带造成本体的死亡;其二则是没有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机器人世界里出现了各种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在外九死一生的男主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妻子正利用机器人形象寻欢作乐……
也正是由于对机器人的恐惧与反感,片中出现了反对机器人的“人类生活区”,而这群以真身活动的反机器人势力领导者竟是研发出让人类沦为废人的机器人之父,而他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病毒毁灭这个“绝望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结局自然是标准的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大团圆结局,主角摧毁了所有机器人并拯救了人类,整个社会也回归了机器人时代之前的正常秩序。
尽管像《ob电竞》这样对机器人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与反思的作品并不罕见,但科学家似乎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的想法。随着人工智能逐渐从深度学习进一步发展到神经网络,匹敌人脑智能的机器人似乎已经与我们已经越来越近。
在此前报道小米机器狗时,笔者还可以毫不犹豫用“它”来代指CyberDog。但在本文撰稿时,用“它”还是“他”来指代Tesla Bot已经成为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好在根据马斯克的描述,Tesla Bot即使在上市之后仍然需要继续进行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后续开发。在一个更为成熟的仿人机器人诞生前,或许我们还能再仔细考虑一下如何跨越“恐怖谷”的鸿沟。
只是留给我们的时间,也许不多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shkeling.com/2021/08/451753